2025-08-23 16:15:17 作者:王磊 浏览数:0
为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师生国际化视野和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对标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开放合作”发展战略,学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拓展师生交流合作项目,不断推动国际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暑假期间,学校积极选派师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奔赴世界各地,进行国际科研合作、参加学术交流、开展访学和文化体验。
实地指导,助力全球农业发展
7月下旬,学校植物医学学院迟胜起副教授研究团队赴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在我校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共建的中乌马铃薯高产技术联合研发基地开展马铃薯田间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
研究团队实地调研了塔什干市的农资市场,与当地马铃薯种植户进行座谈交流,对联合研发基地的实验设施建设和秋季马铃薯田间试验进行实地指导。塔什干市有“太阳城”之称,夏季最高温度超40℃,马铃薯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重要农作物。近年来,该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国产马铃薯产量,减少进口依赖。中乌马铃薯高产技术联合研发基地将成为示范推广我国马铃薯高产技术、促进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8月上旬,学校农学院王铭副教授受邀参与了青岛大度谷物有限公司与印尼楠榜省(Lampung)政府的合作项目,积极推动印尼玉米产业的发展。此次合作旨在提升楠榜省玉米生产水平。作为从事玉米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王铭副教授深度参与了该项目的玉米种植基地考察,并提出了基于“良种+精准化田间管理技术”的玉米单产的提升方案。王铭在考察时指出,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是推动区域农业发展、提升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该项目获得了地方政府的高度支持,楠榜省省长Rahmat Mirzani Djausal在会见考察团一行时表示,将为项目的开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和人员服务,有效推动当地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次国际合作不仅展现了我校教师在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中的责任担当,也为推动印尼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支持,促进了中印尼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为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青农力量。
学术交流,探讨国际农业合作
8月19-22日,学校植物医学学院学术院长郑永权教授,以及鞠超副教授、杨勇副教授到访挪威生物经济研究所,参加“生物炭国际研讨会”。
会议期间,双方总结了前期合作项目。挪方主持人继红·刘·克拉克(Jihong Liu Clarke)教授做题为“中挪20年合作成功之旅(NIBIO-China - 20 years of collaboration A successful journey)”的报告,回顾过去20年中国和挪威生物经济研究所的科研合作历程,并介绍中挪科研合作取得的进展和未来合作展望。我校鞠超副教授做题为“小麦对7种农药的吸收转运机制(The absorption, translocation, and mechanisms of wheat in response to seven pesticides)”的学术报告。
双方研究团队围绕“智慧农业技术和生物炭促进粮食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生物循环经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并就预期合作项目和亟待解决的农业发展与食品安全等问题展开研讨,进一步明确了合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在“走出去”的同时,学校积极引进青年人才来校交流。暑假期间,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遗传学与植物实验生物学研究所的7名青年科学家,加入园艺学院张玉刚教授研究团队,开展为期5个月的联合科技攻关。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是我校的长期合作伙伴,双方在野生苹果抗病资源筛选和基因挖掘研究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和师生交流,形成了诸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和代表性的合作案例,为中乌两国苹果产业的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多次获得两国官方媒体报道,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了青农智慧。
访学交流,提升国际化视野
暑假期间,学校积极开展学生长短期访学交流。
一批学生远赴英国开展为期两周的“2025夏季项目——英国名校访学之旅”。这段跨越东西半球的学术与文化体验,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更深刻影响了他们对农业学科和自身发展的认知。
开营仪式
学生们参加了包括“农业技术与创新”“商业管理”和“可持续农业与食品安全”在内的多场专题学术讲座。
有关农业技术的学术讲座
在Nicola Cannon教授带领下参观校园实验农场,学生亲身体会智慧农业技术和可持续理念如何落地;格洛斯特郡马术中心(Fosse Hill Farm)的参访,让学生对动物科学、福利管理与现代畜牧业运营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教授实地讲解
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浩瀚馆藏,到牛津剑桥古老学院的学术圣地,学生体验了丰富的文化活动,主动与外国师生交流,聆听了关于莎士比亚文学、学术英语写作、公众演讲等主题课程,学习礼仪规范,提升了跨文化沟通能力。
学生公共演讲
7月26日-8月11日,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2023级李天策参加了英国斯旺大学短期访学夏令营项目,先后游览了伦敦、牛津、卡迪夫、斯旺西等城市。见证了多种文化的汇合、碰撞和当地的开放与包容,体会到文化交融所带来的个性美。
他表示,这次访学活动增添了美好的体验,不仅收获了更多知识,还提升了个人能力。希望有更多人可以走出去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富人生。
城市探访合影
与斯旺西大学任课教授进行亲切交流
7月31日-8月14日,经济管理学院农村发展2023级研究生郝晓琳,参加了韩国釜庆大学的夏令营活动。活动期间,体验了韩国传统服饰、打击鼓乐器,K-pop舞蹈、跆拳道、韩式料理等,感受文化与艺术表达的多元可能。
郝晓琳表示,唯有通过亲身感知与真诚交流,才能真正触摸到不同文明的脉动,带着这份收获与感悟回到青岛农大校园,将以更开放的心态在跨文化交流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此外,还有一批进行长期访学交流的学生暑期仍在国外。
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2022级2班本科生黄澂继续在日本城西国际大学交流学习,通过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共同生活学习,加深了对日本年轻人生活方式与思维习惯的理解,自身在学术素养、生活能力和跨文化交往等方面均得到提升,不仅拓宽了视野,也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行日语专业课程的课堂发言
7月21日,学校机电工程学院3名研究到达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进行一个学期的访学。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24级研究生刘朝月表示,暑假期间,仍然在实验室实训学习。在实训中,学习了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及高压输电线路模型的知识,对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的结合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通过交流,我深刻体会到,能源领域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理论,更要扎根实际场景。这段实训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让我明白,全能源转型是一场需要跨文化协作的征程,青年一代要为之努力奋斗!
跟随国外导师在实验室进行试验研究
yl7703永利始终致力于搭建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助力学子走向世界。暑期期间的参访学习,不仅深化了与国外高校的交友好关系,更有效推动了农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